查看原文
其他

张清彬:口腔疑难疾病终结者

王璐 宋炳军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手术刀在耳屏前轻轻划过,牵引器撑开两道3mm左右的切口,关节镜缓缓探入,抵达颞下颌关节上腔。手术台旁边的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关节腔里的每一处细节和腔镜的每一个动作,粘连松解、切除、复位……45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患者从此告别烦心多年的歪嘴“邪魅一笑”。

这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最拿手的微创手术之一。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彬在该院牵头成立了广东省唯一独立建制的颞下颌关节专业特色科室,专注颞下颌关节疾病、三叉神经痛、咬合病等疑难病症诊疗,目前已治愈数万名患者。2016年他又主持引进颞下颌关节镜,目前已有近千名患者受益。

与其他口腔疾病或骨关节疾病相比,颞下颌关节都是一个小众领域,少人关注和探索。拓荒多年,40多岁的张清彬头上已爬满白发,但他始终未曾改变对医学的执著与爽朗的笑容。“走进一扇窄门,就要不遗余力。”他说。


单挑恶龙的勇士

2012年冬季的一个清晨,梁阿婆(化名)走进广医口腔颌面外科。

她从珠海赶来,清冽的空气让本就疼痛难忍的面部更加难受。梁阿婆饱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以下简称“TMD”)折磨多年,平常说话、吃东西都只能小心翼翼地张嘴,稍微张大一点面部就会剧烈疼痛。此前她也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始终未能治愈。直到听说广州有个专注该领域的张清彬,便前来求诊。

这才是张清彬加入广医口腔颌面外科的第二年,就已声名远扬。

这位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的医生履历丰富。2007年加入中国医疗队赴刚果(金)支援,2年半援非结束后,又前往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我国解放军总医院做博士后研究。2011年博士后出站,他南下广州,加入广医附属口腔医院,在颞下颌关节病和三叉神经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根据梁阿婆的具体情况,张清彬为她做了灌洗。当阿婆躺上手术台,做好局部麻醉,他拿起两根注射器针头,从阿婆太阳穴下方缓缓插入。一根针进水,一根针出水,200ml左右灌洗液缓缓进入关节腔,又把疼痛、炎症因子和粘连组织冲出来。整个手术只用了半个小时。

在口腔科,TMD与龋齿、牙周病、错颌畸形并称四大高发病。大约70%的人一生至少出现过一次相关症状,比如张嘴时关节弹响、杂音或疼痛,有些患者还会耳鸣、头痛和肩颈痛,很容易误诊。而且,与其他口腔疾病相比,TMD病因复杂,治疗也极具挑战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口腔科的疑难疾病。

“颞下颌关节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之一,也是对生活影响最大的关节之一。”张清彬说。为帮助更多TMD患者,2012年他在网上开设个人主页,利用休息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回答患者提问,访问量已突破1000万。

▲张清彬支援刚果(金)


时间一长,名声渐远,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TMD患者越来越多。可颌面外科作为一个大专科,既要接诊其他口腔疾病的患者,也缺乏治疗颞下颌关节的专业设备,能做的十分有限,“要为TMD患者多做点什么”的念头逐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TMD治疗时间长、疗效不确定、复发率高,少数患者还伴有精神心理问题,很多医生不愿意干。”张清彬说,他不信邪。2013年,他抓住广医口腔医院拓宽诊疗服务范围的机遇,在时任院领导的建议与支持下,开设了华南地区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颞下颌关节专科——从科室名字可以看出,他就是专门挑战这条恶龙的。“无论承受多大压力,总得有医生站出来。”他说。

2014年3月17日,“世界上最小的科室”揭牌——当时科室只有张清彬和护士长何霞,他又请来两位中医专做针灸理疗。张清彬正式走进这个冷门专业,为TMD患者点亮一盏微光。

可科室发展压力之大,超出了张清彬的想象。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亚专科,也是小专科,就诊需求相对较少。建科伊始,一天也没有一个病人,一个月看了十几个患者,用“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来形容也不为过。

张清彬不愿放弃,他开始去各大医院取经,甚至假扮患者“偷师”。在北京某大学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中心,他掌握了混合注射维生素B12和B6的诀窍;在上海某大学附属医院,他学到了临床诊断TMD的要则和病历书写要点。他还在多个周末回母校跟诊。从晃悠悠的绿皮火车到迅疾平稳的高铁,张清彬到过全国多家顶级口腔医院,然后将最规范的TMD诊疗模式带回广州。

“医生和病人都少,怎么撑下去呢?”回想建科时的困境,何霞说出了当时心中的担忧。但张清彬用实际行动让她安下心来。他先是联络社区进行义诊,让患者就医少走弯路。又常趁着休息去其他科室串门,向患者宣传这个冷门科室。

他还联系其他综合性医院口腔科和专科口腔医院互相转诊患者,特别是接收正畸科疑难病例,“不少年轻人做牙齿矫正没有效果,是因为颞下颌骨发育异常。主要矛盾不解决,正畸很难成功。”曾经连续几年,张清彬团队每年春节都手写贺年卡,邮寄给省内外的口腔同仁,以便增深感情、加强联系,互相转诊病人。

局面迅速打开,患者越来越多,甚至还有省外乃至美国、伊朗的患者。经过8年发展,这个曾经一年只有1200名患者的小科室,发展为全年接诊2万余名患者、拥有15名医生和10名护士的知名专科,能够提供从临床检查、诊断、综合治疗到手术一站式服务,实现最全面的TMD诊疗模式。

▲张清彬为患者做治疗

在总结八年临床诊疗数万病人经验和国内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张清彬和团队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六化三型”(序列化、舒适化、数字化、人文化、智能化、整合化,无创型、微创型、创伤型)特色诊疗模式,得到患者和业界的一致认可。

“很多同行都说,我们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创造了奇迹。”团队医生曹威博士说。而张清彬更高兴的是,自己走出了窄门,和团队带着无数TMD患者看到了无边风景。

征服“天下第一痛”

奇迹的背后是一切为了患者的信念,是对医术持之以恒的探索。

建科初期,张清彬制定了一套治疗规范,如今还在不断完善;关节镜技术也在不断改良,下一个目标是将手术时间缩短至30分钟。与此同时,他和团队通过两万多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诊疗,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梯度+微创+舒适化”诊疗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诊疗。

2021年,张清彬将PRP技术用于TMD治疗。这是一种新式再生治疗方法,通过离心提取患者血液中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混合物,注入患者的关节腔内,可抗炎、促进软骨再生,修复受损关节组织,治愈率已达85%以上。此外,他还率团队开始挑战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等世界级难题

人们口口相传中,张清彬和颞下颌关节科成为许多患者的疑难疾病病终结处,这不只源于他与TMD的战斗,也有他在三叉神经痛等领域的深耕。

2016年,93岁的欧伯拿着一张报纸,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张清彬的诊室。15年前,老人面部经常感到撕裂、针刺般疼痛,确诊为三叉神经痛。因为欧伯年事已高,许多医院采取理疗、服药等保守治疗,但长期服药出现头晕眼花等副作用,老人苦不堪言。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张清彬的介绍,决定再试一次。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是由于面部三叉神经异常放电引起的,疼痛时患者面部像被灼烧、刀割、针刺或电击一般,说话、刷牙、咀嚼甚至吃过冷过热食品都有可能诱发三叉神经痛,时间持续几秒钟或者1~2分钟不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为长期忍受剧烈疼痛,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

张清彬请来麻醉科、放射科等专家会诊。考虑到老人年纪大、有多种基础病,曾出现多次不明原因昏厥等,手术风险高,反对声音占多数。张清彬并非不清楚,只是欧伯的痛苦表情始终困扰着他。“我常要求科室医生把每一个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我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家人’。”张清彬说,他决定手术。

意外还是发生了,患者动脉出血、血压急剧升高。好在张清彬准备充分,术前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制定了多项应急预案,有惊无险。一个半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第二天,欧伯的疼痛消失了。

▲患者为张清彬教授点赞

被命名百年来,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仍无定论,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有复发可能。“患者的疼痛是真实的,尽全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我的责任。”张清彬说。

2012年起,他追踪研究3000多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因与诊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同样应用“梯度+微创+舒适化”诊疗模式,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愈率,也降低了复发率。


总怀善良之心

张清彬还帮不少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等疾病患者解除了疼痛。

年近花甲的钟阿婆就是获益者之一。十几年前,钟阿婆通过放疗治好了鼻咽癌,却因此患上了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下颌骨严重发炎化脓,面部剧烈疼痛,嘴也无法张开。辗转多家医院,都只是开点消炎药、止痛药。面容的变形和锥心的疼痛令她痛不欲生,曾两次试图自杀,最后找到张清彬才解除了病痛。

“要根治这个病,不仅需要长期细心地清创、除痛,解决身体上的痛苦,更需要理解她,帮她解除内心的痛苦。”张清彬说,他告诉钟阿婆,自己不会放弃她,然后长期跟踪治疗,病情逐渐好转,钟阿婆又重拾笑容和生活信心。

“总怀善良之心、总做真诚之事、总钻专业之术、总解病人之苦”,这是颞下颌关节科的科训,也是张清彬行医多年的真实写照。

为了帮助更多人,他不仅经常加班手术,还把电话和微信号公布在网上,手机24小时开机,一有时间就为咨询者提供专业建议,让他们少走弯路。

他知道患者的困扰,愿意报之以善意,就像他知道生活的不易,从来都报之以歌。1994年高考,他选择了学医,后又陆续攻读硕士、博士。11年后,成绩优异的他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开启了漫漫求索的口腔诊疗之路。此后,他牢记入学时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走过一程又一程。

一路走来,他也收获了患者的信任和感激。那位珠海阿婆病情出现反复,即使面部疼痛难忍,每次复诊总会给他一个微笑,握着手说谢谢。还有患者为他撰写了一首“天下最长的藏头诗”,称赞他医德高尚、医术神奇。

▲张清彬与患者交流

一人难挑千斤担,为了让更多人受益,2014年,张清彬牵头主办第一届羊城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珠江论坛,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分享经验,一起探讨如何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021年11月,他发起成立了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咬合与颞下颌疾病分会,并被推选为首任主任委员,在更大的舞台为患者服务。

2022年4月,第8届羊城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珠江论坛”圆满结束,线上观看人数达5000余人。“刚开始只有10来人参加,现在很多人主动联络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伙伴加入,一起终结口腔疑难疾病。”张清彬说。

他还积极联络县级医院,组织专科帮扶,把团队积累多年的TMD和三叉神经痛诊疗经验倾囊相授;他还率队多次赴粤西粤北地区义诊,计划未来三年走遍广东所有县(市、区),甚至省外、国外更多地方。

他也用心帮助年轻医生成长。已出国深造的曹威是张清彬的第一位研究生,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老师的信息,有时是生活关切,更多是学业督促。“老师会给我们很多建议,组织我们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实践项目等等,让我们快速成长。”曹威说,他将沿着老师开辟的道路前行,甚至走得更远。

▲张清彬带教学生


张清彬的偶像是白求恩。“每一个医生,应该时时想着患者,要时时问自己,我能帮助他多一点吗。”这是白求恩的话,也是张清彬的奋斗目标。为此,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位入党20多年的老党员专注颞下颌关节病和三叉神经痛,无暇他顾,也无怨无悔,“我不是神医,也没有神药,但我会尽力而为。”

由于工作繁忙,张清彬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也能从医,做一个对群众有益、对社会有用、不负韶华的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说着,看向窗外,那里风吹云散,阳光正好,“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未来的路还很长,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一定会做得更好。”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记者 | 王璐 宋炳军
编辑 | 方羊 王侃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